凉茶“上火”
作为凉茶业的领头羊,王老吉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类似的麻烦。与往常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卫生部开始表态。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次麻烦发生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开始生效的6月1日之前——有人说,如果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2008年销售额已达140亿元人民币、位列罐装饮料榜首的王老吉,或许将面临一张巨额罚单;更大范围的问题则是:违规添加各类草药成分的众多品牌凉茶,都将面临下架危机。
有人说,王老吉几次遭遇诸如此类的麻烦,背后都有“商战黑手”在策划、推波。但无论这是否真实,公众都有权利知道以下问题:喝王老吉究竟安全不安全?——推而广之,把凉茶当饮料喝究竟安全不安全?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因“上火”而去喝凉茶?
王老吉的“添加门”
一种原本不被允许的中草药因一份“备案”而进入王老吉;一种“已有上百年安全饮用历史”的食品面临新的《食品安全法》的考验。
“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但这一次,却该轮到王老吉自己“上火”了。
5月14日,作为职业策划人的叶征潮在杭州市江干区法院提起诉讼,指王老吉应在包装上标注不适宜人群,并表示多名医生认为他的胃溃疡与饮用王老吉有关联。
焦点落在王老吉饮料中的一种添加物——“夏枯草”。此事件因而被媒体称为“添加门”。
与媒体和消费者的强烈反应相对比,王老吉方却几乎未作任何回应。叶征潮发往对方的律师函如石沉大海。“事件发生后,王老吉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给我打过。”叶征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诉讼“暂缓”
其实,在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看来,这次的“添加门”事件并不突兀——
2003年,被传可预防SARS的凉茶业大为振兴,王老吉也借此良机突飞猛进,年销售额以接近一倍的增幅上涨,在2005年前后,更达到130%的增幅。就在王老吉市场飞速扩大时,来自消费者的投诉也开始陆续出现。
2005年4月,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凉茶含夏枯草为由提起诉讼,法院以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等理由驳回。
2007年,重庆市民况力彬饮用王老吉凉茶后出现头晕,也以添加夏枯草违反《食品卫生法》为由将王老吉告上法庭,此次起诉,法院以“夏枯草能否作为凉茶配料不属于审查范围”予以驳回。
目前,市场上的王老吉饮料有两种包装,红罐王老吉属加多宝集团,绿盒王老吉属广州王老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王老吉商标权归属后者,前者租用王老吉的商标使用权,开创了红罐的新包装后,做大做火了王老吉。两个产品内容物完全一致,唯包装不同。
在这次叶征潮提出诉讼的前几天,5月11日,在卫生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示,王老吉饮料中部分成分和原料确实不包括在卫生部已经公布的允许食用中药材名单之列。
权威部门的这一表态让三天后起诉的叶征潮格外有信心赢得官司。但三天后,风向突然逆转。5月14日——也就是叶征潮提起诉讼的这一天,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情况的说明》,认定王老吉添加“夏枯草”是经过备案的。
卫生部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让叶征潮有点蒙了。而本以为“要不了几天就能立案”的叶征潮,也开始接受更多的质疑。他接到很多陌生的电话,电话那端自称“网友”的人质问他“收了王老吉的竞争对手多少钱”。叶征潮接电话接得手都有点发麻,而王老吉方面的电话却始终没有接到。
与当初的自信相比,5月25日,起诉后第12天,叶征潮给记者拨出电话,初现疲态。他开始格外在意人们对他的胃病与王老吉之间关系的误读:“有个事情要解释一下,我没有说我的胃病是由它(王老吉)导致的,只是说跟它有一定关系,希望你的报道里能说明这一点。”
也就在这一天,叶征潮第一次获得法院方对其诉讼王老吉的反馈:浙江省高院、杭州中院一起通知他,这个诉讼“暂缓”。
而王老吉方面,仍未见任何动向。
王老吉的沉默与“第三方”的着急
等待王老吉电话的不只是叶征潮。“添加门”拐点前后,多家媒体试图与“王老吉”取得联系,却都被以各种方式拒绝。5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几经拨打终于接通王老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值班电话,办公室一位林姓女士(自称)答应将采访函转交领导,并给出答复。但此后一整个星期,林女士便再无回复,也不再接听值班电话。
除了王老吉公司值班电话,《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也多次拨打王老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邓倩雯的手机,均无人接听,短信也无回复。
同时,该集团拒绝记者进入办公大楼。截至记者发稿,王老吉方的回应,仅限于在其官方网站上引用卫生部的《说明》而发的公告。
“(王老吉)这么大一家公司,他们也有自己的市场考虑,肯定是不会说话的。”张俊修,这个在“王老吉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王老吉的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5月12日,“添加门”第二天,各方反应已如火如荼,生产王老吉饮料的加多宝集团和广州王老吉药业集团却一直沉默。但这天下午,沉默意外地被“第三方”打破——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外媒体聚集。会上,张俊修强调:第一,王老吉添加的夏枯草已于2005年在卫生部备案;第二,因“夏枯草造成胃溃疡病伤害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王老吉生产方的始终沉默,协会的这一做法很快被外界戏谑为“皇帝不急太监急”。但张俊修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为凉茶业的保护人,协会有权主动去保护凉茶,并且都不需要跟企业打招呼。
“11日下午卫生部刚说有问题,12日上午就开始有退货了。”张俊修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从5月12日上午开始,浙江、上海、大连、成都等多地即有部分超市准备将产品下架,当地的经销商则要求退货。
退货即意味着资金链的中断,也会导致流动资金出现问题,而王老吉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则有可能一夜崩塌——张俊修这样认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各地再无退货,也正因如此,面对“太监急”指责的张俊修说:“在已经出现退货的情况下,时间是论分秒计算的。每秒都会给它(王老吉)带来巨大的损失,可以说我这个新闻发布会扭转了局面。”
“备案”与“鉴定”
当前舆论中,大多将卫生部三天内对王老吉给出的“说明”作为此次事件拐点。有评论直指,5月14日卫生部发布的《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情况的说明》认定夏枯草为合法添加物,不啻于给了王老吉一块免死牌,使其起死回生。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这一文件,“王老吉凉茶是依据《食品卫生法》和《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备案和销售的产品。2005年,广东省卫生厅致函卫生部,通报王老吉传统饮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同时通报广东省卫生厅已经组织专家对王老吉凉茶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估,提出按照《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将王老吉凉茶备案。”
对这一备案,当时负责办理备案手续的广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程序,备案是由王老吉主动提出申请的。
卫生监督处工作人员甘萍在四年前负责办理了王老吉的备案。甘萍回忆:2005年前后,时任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的邓峰多次在卫生部的工作会议上提到,对于王老吉饮料中的夏枯草等中草药,开始不断出现消费者投诉现象。
“王老吉不胜其烦,就提出了这个申请,我们就按照程序,随机抽选专家进行鉴定,提交备案材料。”甘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一再强调,省卫生厅是严格按照备案程序来向卫生部里提交的申请。至于夏枯草等中草药的鉴定结果,是由专家组得出,并未受到政府机构的干涉。
广东省卫生厅提供的一份专家名单上清楚显示,当时共有九名专家参与“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王老吉凉茶’食用安全性专家论证会”,其中五位来自省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省卫生厅所辖单位;另四位专家,则分别来自两所大学、一家中医研究所和一家中医院。
在省卫生厅提供的专家论证结果中,由专家组两位组长签名的“食用安全性专家论证意见”显示,对王老吉的食用安全性论证基于三方面:广东省历史文献、实验、生产现场的考察。
而对于这三方面中最为关键和复杂的实验方面,此份文件并未详述,只表示实验由广东省卫生检验机构及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完成,给出了一份产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和一份人体试食实验观察报告。
备案,独此一家
在这份举足轻重的专家论证结果中,专家组给出四条意见:一、王老吉一百七十多年的饮用历史中未见不良反应及记录;二、加多宝王老吉保持了传统配方、采用了先进生产技术,产品经省疾控中心检验符合卫生标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人体试食实验证明食用安全;三、王老吉凉茶作为在广东超过30年历史的传统食品,食用安全;四、在岭南地区群众的膳食习惯中,夏枯草、鸡蛋花、凉粉草(仙草)属于传统的食品或原料。
对于至关重要的实验步骤与结果,时任专家组成员之一的广东省疾控中心毒理研究所所长黄俊明向《中国新闻周刊》作了介绍。
“在上次的专家论证会之前,我们已对加多宝集团的红罐王老吉产品的浓缩液做过动物实验,按照保健食品申报的要求做毒理试验。” 黄俊明说,他们按照国家标准GB15193的试验方法,将凉茶浓缩,按照厂家的推荐服用量设计,给实验鼠喂食相当于一个成人60公斤体重的比例乘以100~300倍的量,然后观察三个方面的指标:动物的一般情况,观察动物一般表现、行为、生长、外观变化;临床生化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脂、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血液学变化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以及动物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学分析等;还做了致畸试验、致突变试验等测试。
“最终的结果是:没有观察到动物有明显的异常反应。”黄俊明说。
最近他们又对加多宝集团的红罐王老吉和广州王老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绿盒王老吉都做了三阶段的动物毒理实验,主要对王老吉凉茶浸膏,同时分别对王老吉中添加的6种草药成分提取的浸膏,再次做了试验。除甘草和菊花浸膏之外,其他成分目前都已经做完。同样按照国家标准GB15193的试验方法进行,经三个月的实验周期,同时还做了致畸和致突变等试验。“没有发现实验结果有明显异常的情况”,包括广受质疑的夏枯草。
至于此前其他一些研究发现夏枯草的问题(见《凉茶:喝,还是不喝?》),黄俊明表示,夏枯草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他们没有做过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中所发现的肝毒性,他认为可能是夏枯草提取物试验用量大等不同的原因所导致。
关于专家组论证“意见”第三条中的“30年历史”,甘萍特别提到,根据《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卫生部备案,可以销售。
甘萍说,也因为这一年限限制,广东省现有的同类饮料中,少有与王老吉一样具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因此,目前并无第二家企业和王老吉一样对产品中的添加成分进行备案。
根据专家组的四条鉴定结果,2005年4月25日,卫生部监督发[2005]169号文件批复:准许卫生厅将王老吉凉茶向卫生部备案。
这一备案,在四年后被翻出来,彻底扭转了“添加门”中的舆论趋势。但对于该“备案”的有力性,有人在网络上发文章指出:“备案应该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开放程序,只存在接受备案和不接受备案的说法,而接受与否应该取决于备案所需的文件材料是否合规,是一种低限制度的实体后置审查制度。但‘批准使用’是另外一种制度,是高限制度的实体前置审查制度,未经批准是不能使用的。现在把两种制度混为一谈,不利于依法行政,也不利于说清问题、分清责任。”
“上百年”面临“安全法”考验
在《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中,王老吉中的夏枯草等中草药成分,因为拥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而得以合法销售。但这部颁布于22年前的管理办法,即将随着6月1日的到来而宣告失效。
6月1日,《食品安全法》将开始执行。这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里程碑式的法律明确指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而违反此规定添加药品的,则将被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添加门”中的夏枯草等中草药,则正好不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以下简称此名单为“目录”)中。新的《食品安全法》对目录制定者进一步明确,从而排除了“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等其他自由裁量空间。
在5月11日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除了说明王老吉中的夏枯草等成分不在现行目录的87种物品之中,严卫星还表示,卫生部正在组织清理在食品中添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会组织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对目录作出进一步更新。
对此说法,听者反应不一。张俊修说:这意味着目录将增添许多新的物品,而王老吉这种已有上百年“安全饮用”历史的食品,显然不应该因为一个不完全的目录而被排除在“安全”之外。
而另一些媒体报道却谨慎猜测:2008年,王老吉的销售额达到了140亿元人民币,位列罐装饮料榜首。6月1日后,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王老吉若被认定违法,将面临一张巨额罚单。
叶征潮说,最近他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支持,要求王老吉在包装上注明不适人群如孕妇、经期女性、儿童、“体虚胃寒”者。但加多宝王老吉公司无意应允。14日的拐点之后,该公司通过网站“声明书”表示,罐装王老吉包装标识都是经过国家认可的,没有必要做出加注警示标识的修改。目前,王老吉的盒装、罐装两种包装上,醒目位置还分别注明“老少咸宜”“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等字样。
而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中的夏枯草到底有毒无毒”这一问题,王老吉至今仍未表态。
在5月11日卫生部表示夏枯草不属允许食用的中药材后,两年前对王老吉的起诉被驳回的重庆市民况力彬表示,他将再度提起申诉,并决心把官司打到底。职业打假人刘殿林更准备在6月1日新的《食品安全法》生效当天,再次起诉王老吉。
凉茶业的“七十码”
一方是凉茶厂家大刀阔斧地开拓市场,另一方是消费者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过度饮用凉茶
本刊记者/严冬雪
“所谓‘上火’,中医学解释为人体有内热,从而表现出口干、口渴、咽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告诉本刊,“而西医(现代医学)则不存在这个词,这类症状一般被解释为细菌、病毒等原因导致的感染。”
就因为“上火”这个中医术语,凉茶有了市场。“一般凉茶都配有金银花、夏枯草这类清热去火的药物,‘热则寒之’,这类甘寒药物清热而不伤阴。”樊正伦告诉本刊。
凉茶中多见夏枯草
还在念书的17岁学生冯敏怡与人随意聊着家中煲的凉茶。“买点夏枯草、鸡蛋花,还有仙草这些,煲好就可以了。材料很好买,菜市场就有卖,几块钱一大堆。”土生土长的冯敏怡,是广州这个岭南城市最年轻的一代主人,像继承其他任何粤菜一样,继承了喝凉茶的膳食习惯。
对于冯敏怡这样的广东人来说,凉茶虽名为“茶”,但更多意味着是药而非饮料。喜爱煲汤的广州人不会天天煲凉茶,只在“上火”的时候,才会在买菜时顺手带回几味草药,煲了凉茶下火。煲出来的凉茶又苦又“够劲”,“败火”作用极佳。
2009年5月11日,王老吉事件发生,关于王老吉导致“体虚胃寒”的人胃溃疡的说法,激起广泛议论,其中的夏枯草、鸡蛋花、凉粉草(仙草)等中草药成为关注焦点。
事实上,在岭南地区,凉茶品牌繁多,添加夏枯草的也不止王老吉一家。《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中山五路的百佳超市看到,货架上一共摆了十余种凉茶,每一种都在包装上标明了配料。除了王老吉,还有春和堂、何其正标明产品中含夏枯草。霞光清凉茶、宝庆堂四季凉茶、深晖凉茶王等则标明含有鸡蛋花和凉粉草或其中一种。
这些凉茶产品的厂家,分布在广东、深圳、香港三地。从数百年前起,凉茶铺就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繁华商区,招呼往来商贾,经久不衰。
道光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频繁往来,配方大同小异的数百凉茶挑子、凉茶铺开遍广州十三行、西关等繁华码头地段。这些凉茶商家在文革中被关闭。其中一些相传为配方比较好的铺子,获准将产品转为三类药。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凉茶铺获准再度经营,几家经营得好的铺子,渐渐形成了自家的配方与品牌,成了气候。
“与家庭作坊式生产、广州街道上凉茶铺里的凉茶相比,工业化生产、包装的这些凉茶,主要成分、加水稀释等状况差别都不大,”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告诉本刊,“口味差别在于其配方不同,一些凉茶特别苦,可能是不加糖或者加糖少的缘故。”
王老吉就是具有“品牌”的其中一家,由于经营得当,它渐渐在众多凉茶中树起口碑,开始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凉茶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饮品,也被众多家庭熟悉且传承,不少广东家庭都各有各自的配方——夏枯草、鸡蛋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
张俊修介绍道,广东省凉茶基本分为三大派系——广佛系,即广州佛山两地,常用夏枯草;中山系的则不用;而粤尾系凉茶则常用溪黄草。
“在广东,老百姓自己在家里单纯熬夏枯草茶、或与其他草药配方熬凉茶的都有,”广东省疾控中心毒理研究所所长黄俊明说,他自己偶然也会喝这样的凉茶。
SARS推广了凉茶业
“SARS是广东凉茶走向外省的一个拐点。”张俊修说。
2003年,SARS爆发,广东省作为重灾区,为全国制定了治疗方案,同时制定的还有包括口罩、板蓝根等在内的“抗SARS用品目录”。这一目录主要由省医药协会制定。
兼任省医药协会执行会长的张俊修学中医出身,便往目录中加入了“清热解毒”的三类药,如板蓝根等。而王老吉和上清饮凉茶的配方,也一并列入,这直接带动了凉茶产品的销售。“老百姓就病急乱求医,只要是清热解毒的,都买来喝。”张俊修说,这一下子带动了凉茶市场。
王老吉的老板瞅准了这个好机会,开始往省外投资。第一个省外厂家选了富饶的浙江温州市。推广效果出奇地好,很快,红罐王老吉便与中华烟、五粮液一起,被民众称为“温州三红”。
温州试验成功后,王老吉开始铺开市场。到了2005年,两年时间,王老吉已经在东南、西南、华东、北京四个地区开拓出四大片市场。
2006年,在广东省文化厅、省食品行业协会的促进下,凉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而来的是,王老吉最后一块空白市场——华中地区被迅速拿下。在成功申遗的次年,即2007年,王老吉正式宣布销量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中国罐装饮料销量第一。
根据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于2006年对福建、浙江、贵州、上海、宁夏、安徽等6省、自治区、市做的市场摸底,张俊修预计目前中国凉茶市场的容量为50亿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广东省凉茶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制药企业也开始加入凉茶市场,开发研究凉茶。
“业内预测不到哪个产品能够替代它的飞速发展,因为任何产品的转换,必须有个替代品,而凉茶没有。”在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凉茶业发展如火如荼时,张俊修如此乐观估计。
然而,与疯狂飙升的销量相对应,广东省外地区的消费者却未能获取基本的凉茶知识——广东人并不把凉茶当饮料,更多是把它当药来行使功能的常识,在外省却鲜为人知。对他们而言,凉茶这一事物的认知,更多来自于包装盒上“老少咸宜”的醒目标志,和“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广告语。餐馆、学校、冷饮店、各大娱乐场所,印有“老少咸宜”的王老吉饮料,被作为饮料频繁灌入消费者口中。
随着市场的扩大,因“海饮”导致的不适也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让王老吉“不胜其烦”的投诉。
“文化遗产”与“保护费”
5月11日晚,张俊修听到卫生部宣布王老吉的夏枯草违规添加的消息。接到这个消息时,张俊修刚下飞机——他刚刚结束三天的北京之行,为一个月后的“凉茶文化推广”做前期宣传准备。
“没想到下了飞机就听说出事了,现在这个(凉茶文化)宣传不做也不行了。”张俊修说。2006年,文化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八大部委批准凉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授权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担任这一遗产的保护人。
2009年,凉茶申遗成功第三年,王老吉销量超越可口可乐第二年,张俊修觉得该是“动一动”的时候了。5月9日,张俊修去北京找了些朋友,又联系了一些媒体,开始筹备6月10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准备集中宣传凉茶文化。主要是要“把国务院为什么把凉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道理讲给大家听”。
就在这节骨眼上,“添加门”赶巧发生。而张俊修也带着协会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作为凉茶的保护单位,张俊修再三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他召开新闻发布会完全是协会自主的行为,在召开前并未特别与王老吉厂家“商量”。
“国务院给了我‘保护费’,五万块。”张俊修说,“就是‘凉茶保护传承费用’。”他说,这次紧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经费正是从国务院给的“保护费”里支取,正好花完,也算是物尽其用。“这会哪怕晚开半天,凉茶就彻底完了。”张俊修说。
这次的新闻发布会,张俊修着重强调了王老吉凉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食文化遗产、粤港澳食文化遗产必须进行全力保护”。
与此同时,网站跟帖、各大论坛中也开始频繁有人提起“保护民族品牌”的倡议,大都拿王老吉在“5·12”地震中一亿元的慷慨捐献作为噱头。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亿元捐款,都成为了攻讦目标。对王老吉持反对意见的人们认为:这两者都不应成为王老吉非法添加中草药的借口。
而起诉王老吉的人群,他们的意见则集中于“呼吁包装标注不适人群”“给出适量饮用指示”。“现有包装上的那些字眼,显然是不能正确指导我们消费的。”叶征潮说。
“我不喝王老吉,糖分太高。”张俊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上火了一般吃点牛黄解毒片,不用凉茶。这个(凉茶)比较适合小孩、中青年。”
凉茶:喝,还是不喝?
夏枯草具有明确的毒性,含有夏枯草的凉茶至今在科学上找不到能对身体有好处的依据
本刊特约撰稿/方舟子
“王老吉”凉茶据说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于1828年开始销售的产品。目前作为植物饮料销售,其标明的成分为“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后面的7种都是中草药(“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有毒植物缅栀的花)。
和其他广东凉茶一样,“王老吉”自称具有“清热去火”的保健功能,“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广告早已喊遍全国。
夏枯草的明确毒性
王老吉以及许多广东凉茶之所以使用夏枯草,是由于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一遇阴气即枯,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但是,迄今没有任何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夏枯草对人体有什么有益功效。
用自身的经历难以确定某种疾病与饮用某种饮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叶征潮认为自己的胃溃疡是由于饮用了王老吉所导致并没有循证依据。然而,王老吉所含的夏枯草成分具有毒副作用,却是有科学证据的。主要的证据来自动物实验。有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中草药已用了几百上千年,经验已足以证明它们很安全,不比动物实验更有说服力吗?
这种说法虽然在中国人中很流行,却经不起推敲。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百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无毒。如果一种药物的毒性很强很急,吃了以后很快就出现严重反应乃至致命,那是有可能通过经验发现的。但是有的药物,毒性较慢、中毒症状不那么明显,例如要经过几年、十几年才会出现症状的慢性毒,以及能导致癌症、畸胎、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
因此用动物做毒理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让动物服用大剂量的药物,以此推测长期或大量服用药物所造成的后果。也可以解剖动物的身体、器官,发现药物对器官造成的伤害。这些都是经验不可能发现、也没法拿人体来做实验的。
实际上中医典籍对夏枯草是否有毒,有相互冲突的说法。《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
科学的证据则是明确的。有多项动物实验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这些都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以上研究见于《山西医药杂志》《甘肃医药》等刊物)。
另外,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还有肝脏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台湾“张景岳中医药研究中心”2003年通报)。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从1983年开始有多起事故通报,见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四川中医》等期刊)。
没有必要的凉茶
有的人承认喝凉茶有可能会让身体出问题,但把这归咎为不懂乱喝。比如,一种说法是“胃寒”的人不宜喝凉茶。“胃寒”是中医术语,是很模糊的描述,大概相当于胃酸分泌过少导致的消化不良。但是夏枯草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和肝脏,与消化系统并无关联,所以不管是“胃寒”还是“胃热”的人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当然,药物都难免会有不良反应,有时为了治病只好忍受其不良反应,但是前提是不良反应不是特别严重,而且该药物确实是有疗效的。如果一种药物并没有被证明对身体有何益处,却已知会有毒副作用,那么还去服用它,显然是很不明智的。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喝凉茶对身体会有什么特别的益处吗?许多人认为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嘛。“上火”也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天气炎热、干燥引起的脱水,也会让人觉得“上火”。
针对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特效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激活,所以这类“上火”不能断根。至于脱水,当然要补充水分。
那么凉茶对上述种种“上火”会有什么疗效吗?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你喝了凉茶觉得“火”降下去了,可能是身体的自我康复,也可能是心理作用,还可能是因为凉茶补充了身体欠缺的水分或某种维生素——在这种情况下喝水、茶或果汁显然更为安全。
有人认为广东天气潮湿、气候炎热,所以必须喝凉茶。但世界上生活在“天气潮湿、气候炎热”地方的人多得是,他们不喝凉茶身体也不比广东人差。除非广东人的身体有必须喝凉茶的特殊构造,否则没有任何必须喝凉茶的道理。
因此喝这类可能含有有毒成分的凉茶是一种对身体有害无益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止。但是对于企业为迎合乃至于推广不良生活习惯而生产的产品,却应该加强管理。既然王老吉含有具有毒副作用的草药成分,就不应该作为普通饮料或保健饮料销售——作为食品和保健品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没有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的产品应该作为药品加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