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证指数是商标,如果用知名度来判断中国驰名商标,当然首推上证指数,因为她每天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她记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她见证了中国跌宕起伏的股市;也描述了市场参与各方的激情、期望和悲欢离合的命运。上证指数的走势也是中国人依据"摸着石头过河",在资本主场探索、创新、实践的过程。前仆后继,留下的是教训和思考;可歌可泣,留下的是经验和财富。
我个人有幸参与了上海证券市场从上交所成立前的草创阶段一直到现在的整个过程,看着上证指数从无到有,看着她从96点到6000多点再到1600点的跌宕起伏,与广大投资者一起体验了其中一言难尽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今年已是我与上证指数一起走过的第十九个年头。"天下没有比人生的回顾更让人感慨"。
上交所开张,股票要它不涨也难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时,我任在上海股民中最具影响力的营业部万国证券黄浦路营业部的经理。为祝贺上交所开业,我一方面把营业部交易柜台上方的玻璃框全部拆掉,变成敞开式服务,同时又在开业的前一天即12月18日,在当时上海唯一被允许登载股市评论的报刊《新闻报》上写了篇《好戏要开场》的文章,提出上海股市必将大涨。文章表示,深圳股市已临近股价接力赛的'最后一棒',那些在深圳股市不赚'最后一块钱'的投资者,会抽出一部分资金投入价位较便宜的上海股市。此后深圳深市股价确实一路下跌,交投清淡,直至91年4月22日深圳所有上市的5只股票创下了全天成交量零的记录,并连续走低十个月。而上交所开业第一天柜台前就人山人海,股价一路上扬。上交所不得不朝令夕改,用不断缩小涨跌停幅度来阻挡股价上涨,从开业之日的无涨跌停限制,在不到二个月内,改为日5%的涨跌停制,再改为1%、0.5%。
然而股市越涨越没人抛,一边是惜售,一边是空涨。为遏止空涨,上交所又规定涨跌停制的同时配以3%的流量控制,(后来才知道这个办法是应建中提出的),即股票涨跌停基价确立需在当日的交易量达到或超过全部流通量的3%以上,才有效,如果当日收盘在涨停上,但成交量在3%以下,那么次日的涨跌停基价和昨天的一样。这个办法的初衷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成交量,意味着交易没有代表性,故股价不允许上涨。其实这是一厢情愿,人为地扭曲了价格。比如"电真空"等股票天天涨停,天天上一个台阶,而当时股票含金量最高的"豫园商城(19.21,0.00,0.00%)"股票不仅每天不涨,而且经常出现零交易量的"死市",不是人们不看好她,恰恰相反,是人人都看好,有者惜售,欲买无货,因而无法达到3%的交易量。
市场上议论交易所此举是对"豫园"股票的股民是最大的"不公"。不少客户要通过我与交易所论理,怎么办?股市的灵魂是什么?是股票的流动性。我得想办法打破这个僵局,于是我动员一些持"豫园"股票较多的客户,拿出部份股票集体"抛售"。我找了几个上海的客户,谁都不愿意,上海人太"精明",不懂得吃小亏占大便宜,最后找到几个深圳大户,倒是明白人,愿意作出"牺牲",你出5股,他出10股,凑满40股(每股面值100元)后一起抛,以满足3%的流量底限。当屏幕显示成交40股时,大厅内齐声鼓掌欢呼,因为明天能来一个涨停板了。经过连续几次"组织"的大抛售,使原本惜售者心里价位达到"预期","豫园"股票与其它股票一样也开始交投活跃,纳入了正常的交易轨道。
编写《股市大哥大》见证上证指数最低点
93年1月4日起,我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的股市分析日刊《股市大哥大》(而且是当天收市后即出),因为当时证券报是双日刊,投资者无法知道每天行情的分析报道。从93年1月4日开盘第一天起到当年7月29日止,共出399期,每天有2000多投资者到营业部来购买这份日刊。还有人"盗版",抢在第一时间买份《股市大哥大》,立即跑步到附近的"打字店",用胶印机翻印,然后在广东路上"低价倾销"。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曾见证了《股市大哥大》销售的火爆场面,感慨地说:"想不到上海投资者的热情真高"。因为《中国证券报》等专业报刊的创办及改为日刊,我们在94年7月29日封笔停刊,而当日上证指数报收333.92点,是上证综指历史上著名而且重要的低点,当时的市场气氛极度低迷,充满悲观绝望。当天我们写下了《敬告读者--写在股市大哥大与读者惜别之时》一文。文中说:在上海股市又创333点收盘新低之时,在《股市大哥大》出刊399期之时,我们却将和广大读者惜别。今天,将是她最后的一页。我们衷心希望上海股市能够在渡过它艰难困苦的大调整之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我们更祝愿广大投资者在渡过这一段困难后都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股市大哥大》是上证指数那一段沧桑历史的见证人。就在她停刊的第二天,上证综指从333点起步,一路震荡上行,历时七年,终于在2001年走到了那个历史性的高点2245点。
降息让上证指数涨了3.4倍
1995年上证指数经历了一段低迷的盘整,也引起了上层的高度关注。12月中旬,有关人士到上海,要为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提供如何提振股市的调研报告,时任君安证券副总裁的我在君安上海总部帮助他们组织了一批证券界人士、市场人士和财经记者听取对股市的意见。我在会上提出了储蓄存款高利率不仅阻碍了股市的发展,并且还违背了马克思利息是社会平均利润一部份的"基本理论",因此必须大幅度的降息。此事促使我写了一篇《储蓄存款的高利率是当前资本市场不景气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要取消保值贴补率","要降低储蓄存款利率","要对储蓄存款利息征税"的三点建议。文章发表时内容做了修改,原来颇敏感的题目也改为《利率太高了--试析当前资本市场低迷的根源》,不过文章的原稿通过《君安通讯》还是送达了高层。
该文发表后,市场上反响很大,既有赞同的,又有反对的,有专家发表文章,从经济学理论出发,认为目前是高通账,是负存款利率,要么加息,不可能降息。但事实上央行在争议声中采取了降息的措施,同年4月1日起取消保值贴补率,同年5月1日起开始降息,2000年4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已开始征税。五年多共实施了8次降息,降息幅度从10.98降至1.98,降了整整900个基点,如果加上保值贴补率的取消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上证综指从96年1月19日当年最低点512点涨到2001年6月的2245点,五年多的降息周期正好迎得五年多的大牛市,上证指数涨幅达3.4倍。
降息与股市的反映印证了我的观点。那一段时间上证指数的走势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上证指数真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续,走不尽的路。目前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成份股指数和各类风格指数,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型指数。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上证综指这只资格最老的指数目前仍然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投资者重视,从而能够成为上海证券市场标杆的指数。作为一个与上证综指、与证券市场一起成长的老一代从业人员,面对现在的上海证券市场,我想借此提出一个观点:既然历史让我们选择了上证(综合)指数,而不是如道琼斯那样的样本股指数,那么我们就应该夯实所有存量上市公司的质量,改造微利亏损的上市公司,用增发的方式鼓励能注入优质资产的企业成为新的大股东,支持用吸收合并的办法"换壳"上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看到上证(综合)指数的辉煌。
◎谢荣兴
|